欢迎来到【河北省信用网】

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信用研究 >> 详情

发展资金短缺以及应收账款拖欠导致运营资金短缺,是当前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为此,人民政协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长韩家平。让我们听听他们对解决上述问题都提出了哪些建议。


图片

肖钢:

“信用贷款”要用好

肖钢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证监会原主席


多重因素叠加之下,对于爱惜自身信用、努力“突围”的市场主体,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正在努力以多项政策助企复苏,信用贷款就是其中的“利器”之一。


在地方上调研时,我们经常能听到一种声音——为加大给予企业信用贷款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也会采取各种措施,有的甚至“自掏腰包”为企业信用贷款不良率买单。


为了提升对中小微企业保驾护航的能力,我们看到,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金融机构,大家在搭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少好的经验。比如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目前已经搭建起来了,通过不断深化数据开发与利用,以信用贷款为抓手的金融工具将精准‘滴灌’到爱惜信用‘羽毛’的企业身上。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在实地调研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希望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在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这样说。


信用贷款快速增加,企业却说“不解渴”

金融机构要多动脑筋改善风控模型!

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时提出,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优化监管考核,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这也是信用贷款连续第四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7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2)》。《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末,人民银行通过“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累计提供优惠利率资金3740亿元,直接带动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1.05万亿元,撬动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10.3万亿元,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抵押品不足的问题。


但人民银行也表示,从环境配套看,融资担保、风险补偿、信息整合等融资支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地区通过建设网上金融服务大厅或信用信息平台,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各类涉企信用信息的采集、更新、运用仍有不足。由此,谈及下一步工作思路时,人民银行特别强调加强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在搭建平台的基础上,重点强化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公开和开发利用。强化守信联合激励和跨部门多层级失信联合惩戒,严厉打击金融欺诈、恶意逃废债、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


“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部门和地方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尚未完全联通,共享信息仍不充分,因此迫切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统筹协调。”通过调研,肖钢提出,加快构建一体化信用服务平台,横向联通部委和相关行业信息系统,纵向对接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只有依托这样的网络,才能使金融机构全面评估企业信用,增加信用贷款比重,真正让信用变为资产。


肖钢同时强调,当前不少金融机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智能风险控制,广泛触达小微市场主体,全程无人工干预、线上办理,无担保无抵押的普惠型贷款,及时解决了小微市场主体小额、短期、应急的资金需求,又防范了金融风险,效果很好。“但这些普惠型贷款平均下来,每笔只在几十万元的水平,如果小微企业希望用这笔钱去扩大生产经营,恐怕就不够了。如果要提高贷款额度,企业和银行需要承担的风险就会增加,现行的风险控制模型就不太适应了,因此需要搜集更多信息。假设更多触发风险的因素,来改进风控模型,这对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也是致力于以信用贷款模式助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机构,未来需要多动脑筋的地方。”肖钢这样表示。


拖欠企业账款表面看是缺钱

本质上就是缺信用、缺法治!

当然,讲诚信不是一家企业的事,它事关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值得一提的是,多位业界人士反映,造成中小微企业信用“瑕疵”的相当一部分原因,源于大企业拖欠它们的账款。


“近年来,各地认真开展清理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边清边欠、前清后欠的事儿接连发生,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的账款仍在增加,不仅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不利于稳增长、保就业,而且还妨碍了国民经济的顺畅循环,不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肖钢表示,拖欠中小企业款项,从现象上看是缺钱,但从本质上看就是缺信用、缺法治。可见,抓紧按政策要求清理拖欠,对于加强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落实依法治国方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历史原因、体制机制和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形成的大量账款拖欠,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不太可能一蹴而就。


这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长短结合,把清欠工作同健全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既要着力解决当前困难,更要重在建机制。而发展商业信用体系,就是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商业信用体系建设薄弱,而补上这个短板,应当是健全长效机制的重点任务。”对此,肖钢提出,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的载体,建议积极推进应收账款票据化、数字化,加快建设商业票据信用信息体系,开展商业票据信息披露、信用评级、兑付能力评估,完善票据流通转让和银行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探索建立商业票据担保或风险基金,推动票据增信业务,打造坚实的商业信用基础,为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良好条件。



韩家平:

夯实信用建设基础

韩家平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信用研究所所长


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但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时刻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而夯实信用建设基础,被认为是破解上述风险的一把钥匙。围绕这一话题,人民政协报记者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长韩家平进行了采访。


在您看来,新发展阶段之下企业信用建设之路,需要哪些“引路人”?


韩家平:


目前,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面临四大难题,分别是订单量、开工率不足,人力成本、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所导致的成本增加,应收账款拖欠导致运营资金短缺,以及发展资金短缺。


目前,受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中小微市场主体面临着特殊困难,除全面落实国家已出台的帮扶政策,提升中小微企业市场需求、降低经营成本外,我认为还应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多措并举改善中小微企业现金流状况。为此,我有五条建议。


一、健全中小微企业征信、增信、风险分担和风险补偿机制,大力发展信用融资。当前要解决好信用信息整合、开放共享问题,尤其是将各部门掌握的公共信用信息进行归集共享。同时要创新金融产品,尤其是要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通过盘活企业应收账款实现企业现金流改善。


二、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大企业利用市场优势地位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问题。


三、提高中小微企业诚信合规意识和信用风险管水平,提高抗风险能力。


四、促进信用服务行业发展。


五、加强行业组织信用管理机制建设。


有业界人士反映,当前企业通过信用贷款得到的贷款普遍不多。在您看来,信用贷款的“天花板”是否有必要再上移一些?如何才能让银行更心安?


韩家平:


针对这个话题,我有两条建议。


一是完善银行内部考核机制、尽职免责制度是落实小微企业贷款发放的“最后一米”。要加强尽职免责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信贷容错机制。比如把因缺乏经验导致的失误与明知行为区分开来;细化尽职免责标准,细分、量化业务环节的尽职标准,尤其是把不同层级客户经理的岗位责任落细落实,切实打消基层人员顾虑。


二是要持续强化数字技术运用,特别是要通过多维度数据、多场景生态、多元化渠道,打造适用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外贸型小微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知识产权融资、农户小额信贷等领域的细分线上产品。要完善大数据体系、数字供应链金融、广泛对接政府信息、引入外部增信方来做好精准风控;要网格化营销,提高人均管客效能来批量获客等。

中小微企业相当一部分现金流紧张的问题源于大企业账期长,虽然国务院在防拖欠这件事上已多次强调,但情况目前依然在。您认为这里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您有哪些建议?


韩家平:

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由来已久且成因复杂,其中既有法规政策不完善、信用机制不健全等制度层面的原因,也有执法力度不足、公共服务和配套措施不到位等执行层面的原因;既有经济持续下行、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去杠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宏观层面的原因,也有实体行业产能过剩、利润下降,行业组织发育不成熟,信用服务业不发达等中观层面的原因,还有中小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足、信用风险管理不健全,大企业供应链良性发展意识薄弱、甚至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等微观层面的原因。


为此,我建议重点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法律法规和执行机制,将大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纳入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治范围,并适时建立专门的法律;


二、充分发挥信用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三、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加快中小企业应收账款流转。


来源丨人民政协报、源点credit


0